close

  金黔在線訊(本網記者 張新雨 楊昌鼎)11月9日,駐華使節考察團從貴陽出發開啟五天的黔東南之行。凱里是此行停留的第一站。本來以為會按照慣例帶團隊品嘗當地引以為豪的苗家酸湯魚,但組織方卻出人意料地將午餐安排在一家五星級酒店。自助餐式的午餐,雖然沒有吃酸湯魚、聽苗歌、喝米酒那種鮮明的“地域”感,但也恰好給了我和外國友人閑談的機會。
  我拿好了想吃的菜,找了靠窗的一個座位坐下。Irman先生和Nicola小姐走了過來。我們互相禮貌地打了一聲招呼,尼古拉就穿了一條灰色的棉布連衣裙,黑皮鞋;尹赫滿身著一件淺藍色襯衣,灰色西褲,正是歐洲男人都無比崇尚的“高級定製”剪裁。瑞士駐華使館政治處隨員Irman先生在黃平飛雲崖簽名留言憑經驗,我斷定Irman這個名字並不是英語,於是就藉著問名字的事情,開始和尹先生聊起來。原來,Irman來自西班牙語,但他並沒有西班牙血統,僅僅是因為他的母親經常去西班牙旅行並酷愛那裡,於是給他取了這個名字。而尼古拉則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叫“白玉”。Irman和Nicola來自瑞士同一座城市,Nicola是瑞士駐華使館文化新聞處的隨員,Irman是政治處隨員。他倆都是今年六月才剛剛到中國開展工作的。作為駐華使館文化新聞處的工作人員,尼古拉的工作就是在中國作瑞士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並且努力推動本國與駐地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跨文化交流。她說她經常要和中國的媒體打交道,目前並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困難。他倆都是第一次到中國西南考察,平時獃在辦公室的時間更多,有很多雜務需要處理;“每天要打很多個電話,要看很多份文件”,這次從北京來到貴州,他們覺得是一種身心的解放。Irman和Nicola在鎮遠考察途中休息閑聊當我試圖讓他們說點關於貴州的印象、期待和想象的時候,我才發現,他們對貴州一無所知。我還是有些詫異。在我的意識里,以新媒體、社交媒體崛起為特征的大眾傳播時代,受眾的可抵達之處幾乎是無死角的,尤其是他們這類需要具備充分信息量的人群來說,更是如此。尹赫滿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他說,“我來之前本來想上網查閱關於貴州的資料,但最終我沒有這樣做。因為我希望自己不要帶著既定的刻板印象來到這個新鮮的地方,我希望我是空的,到了這裡才能裝得下東西。”
  探索貴州,從空白開始。尹赫滿的話有些打動我。
  尼古拉對我們接下去要去的西江千戶苗寨充滿期待。她好奇那裡的人們是不是還保留著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文化有沒有因為現代的“入侵”而消失?傳統手工技藝是否會因為旅游市場的開發,而變成只具有交換價值的商品?文化持有者是否因為外來者的“觀看”而變成某種文化生態“表演者”?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和所生長的文化空間是否被同時保護...
  事實上,尼古拉所提出的問題便是她對貴州的想象。我告訴她,“也許你需要長久地獃在這裡,做詳盡的田野調查,和當地人生活在一起,聽他們說故事,你才會瞭解這個地方的變遷。”
  尼古拉陷入思索之中,她好像在猜想明天她究竟能看到些什麼...  (原標題:瑞士駐華使節:探索貴州從“空白”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l84vllh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